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亚瑟 中文字幕

首頁>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目錄>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 索引號 ]
  • 11500113009307156W/2024-00089
  • [ 發文字號 ]
  • 巴南府辦發〔2024〕20號
  • [ 主題分類 ]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土地
  • [ 體裁分類 ]
  • 其他公文
  • [ 發布機構 ]
  • 巴南區政府辦公室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4-05-22
  • [ 發布日期 ]
  • 2024-05-23

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巴南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有關部門:

《巴南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5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巴南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

(2021-2035年)



重慶市巴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24年4月


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7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巴南地處重慶中心城區上游,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重慶東部生態城建設的主戰場,在推動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地位特殊、角色重要。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重慶市關于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決策部署,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巴南區高質量發展,按照《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開展區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渝規資〔2022〕161號)的要求,編制《巴南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念,立足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與巴南區戰略定位,統籌安排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5大重點任務、7類重點工程和21個重點項目,推進山清水秀美麗巴南建設。

《規劃》是巴南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巴南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任務的總綱和空間指引,是爭取各級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據。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基礎分析與形勢研判?

第一節 本底條件?

第二節 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第三節 生態問題診斷?

第四節 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成效?

第五節 面臨機遇與挑戰?

第二章 規劃總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規劃原則?

第三節 規劃范圍與期限?

第四節 規劃目標?

第三章 修復策略與主要任務?

第一節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

第二節 強化水域岸線管控,構建生態水網體系?

第三節 保護江心綠島,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第四節 培育大美田園,構建美田彌望的城郊沃野

第五節 優化城市藍綠網絡,塑造宜居生態環境

第四章 生態保護修復總體布局?

第一節 生態安全格局

第二節 生態保護修復分區?

第五章 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第一節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點工程?

第二節 重要山體屏障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第三節 碧水廊道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第四節 江心島嶼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第五節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工程?

第六節 城市生態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第七節 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第六章 綜合效益分析?

第一節 生態效益分析?

第二節 經濟效益分析?

第三節 社會效益分析?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落實組織體系?

第二節 加強技術支撐?

第三節 嚴格評估監管?

第四節 強化資金保障?

第五節 鼓勵公眾參與?

第一章 基礎分析與形勢研判

第一節 本底條件

區位概況。巴南區位于重慶市西南部,三峽庫區上游,幅員面積1823平方千米,轄9個街道、14個鎮,是重慶生態之城、人文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質量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關鍵節點。

地質構造。巴南區地質構造分屬華鎣山帚狀褶皺束南延部分,出露地層多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第四紀,受地殼的水平擠壓作用,北東-西南走向山脈依次并行排列。

地形地貌。巴南區地處長江南岸丘陵地帶,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濕地、河谷皆具,主要以低山地貌和丘陵地貌為主。

山水格局。長江貫穿境內北部長達59千米,五布河、一品河、花溪河等7條主要支流縱橫交錯,構成了“一江七河”為主的水網體系。銅鑼山、明月山、東溫泉山等6條山脈呈“梳齒狀”平行排列,樵坪山、云篆山、圣燈山等7座重要山體分散排布,“山水一脈,與城共興”的大山大水格局顯著。

主要資源。林地面積890.50平方千米,占全區國土面積的48.84%,森林覆蓋率位居中心城區首位。耕地總面積436.66平方千米,永久基本農田面積301.09平方千米,是中心城區重要農產品供給基地。蓮花中壩島、木洞中壩島、桃花島、南坪壩島四島成鏈,是長江重要的生態節點。區內溫泉資源豐富,分布有東溫泉、南溫泉、橋口壩溫泉,泉水總儲量、年可開采量、日可開采量等指標位居重慶第一。


第二節 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2015年至2021年,巴南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定向好,銅鑼山、明月山等“四山”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提升。全區生態系統極重要區域面積達818.5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東部的東溫泉山、茶坪山、偏巖山和南部的圣燈山、天臺山等山區。

生態系統恢復力評價。巴南區生態系統恢復力整體較高,恢復力中等及以上區域面積1528.8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巴南區東部和南部地區。2015年至2021年,生態系統恢復力整體保持穩定,銅鑼山、明月山等“四山”區域生態系統恢復力提升明顯。

生態系統退化評價。巴南區生態系統整體向好,局部區域存在退化的現象。全區生態系統退化面積103.2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銅鑼山等石漠化發生區域。

生態系統質量評價。2015年至2021年,巴南區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提升顯著。質量較高及以上區域面積632.6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境內山區。

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核算。巴南區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較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核算,全域每公頃固碳能力約為2.45噸,高于全國每公頃固碳1.16噸的平均水平。


第三節 生態問題診斷

歷史遺留關閉礦山較多,局部生態功能退化。截至2020年,巴南區歷史遺留關閉礦山規模254公頃,主要分布在銅鑼山等區域,主要為石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等礦種。礦山開挖形成的坡面、高低不平的宕底、堆料場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局部生態功能退化。

部分區域岸線被侵占、河道淤塞萎縮,水生態環境差。花溪河、一品河、二圣河、黃溪河、魚溪河等局部區域河道內水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存在生態流量不足、水質不穩定等問題。全區農村河道數量眾多,尚未全面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農村水臟、水少的問題依然存在。

江心島局部區域存在農業面源污染、水土流失、林相單一等問題,生態系統穩定性不高。蓮花中壩島是巴南區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其消落區順坡耕作現象突出,且缺乏生態緩沖帶,有面源污染的風險。桃花島約0.89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到工程性破壞,使得土壤剝離,原生植被喪失,增加水土流失風險。南坪壩和木洞中壩生態系統結構簡單,以灌叢、草地、農田生態系統為主,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弱,生態功能發揮不佳。

農村局部區域存在水土流失、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人居環境有待提升。全區水土流失總面積535.52平方千米,占區域總面積的29.38%,其中強烈及以上侵蝕面積69.30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3.04%,呈現出沿銅鑼山、明月山、桃子蕩山、東溫泉山等山脈條狀分布的特點。部分區域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不足,局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存在短板,人居環境有待改善。


第四節 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成效

“十三五”時期,巴南區生態保護修復全面加強,長江上游(巴南段)和重慶主城都市區重要生態屏障進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麗巴南建設成效顯著。

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深入實施“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環保行動,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成功消除花溪河、一品河、黃溪河城市黑臭水體,長江干流(巴南段)及主要次級河流平均水質達到水域功能要求,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4天,無重污染天氣,完成風險管控或治理修復地塊27塊,32家危險廢物重點企業危險廢物規范處置達標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5%,初步遏制土壤污染加重趨勢。

生態保護修復深入開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大力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全區累計創建8個市級生態文明示范鎮、43個市級綠色示范村、122個市級生態文明示范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6%,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完成274.67平方千米營造林建設,推進“兩江四岸”“綠水清岸”“四山”生態治理,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7.6%,較2015年提高4.1%,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5.53平方千米,區域水土保持率達到70.62%,完成131.8公頃的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新增城市綠地面積5.29平方千米,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提升。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在全市率先推行林長制試點,嚴格執行河湖長制,完成全區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發布“三線一單”,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工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城鄉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巴南大地主旋律。


第五節 面臨機遇與挑戰

一、重大機遇

國家大力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五大關系,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伴隨美麗中國建設的逐步深入,國家大力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已陸續在24個省份實施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在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重慶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2021年,重慶市印發《重慶市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明確生態保護修復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內容;同年,重慶市制定了《重慶市重點生態保護修復資金項目儲備庫管理辦法》,對符合條件的生態修復項目予以市級資金支持,為全市生態修復項目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來源渠道。2022年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明確了生態保護修復的新要求。2023年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為生態修復項目引入社會資本提供政策支撐。一系列規劃和政策文件的出臺為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提供重要支撐。

巴南區加快推進“生態之城”建設。2021年,重慶市發布《重慶東部生態城規劃》,規劃提出東部生態城將以綠色發展為路徑,厚植生態基礎、發揮服務功能、匯聚綠色動能,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生態價值新標桿、城鄉融合新高地、綠色發展新引擎、低碳城市新示范和兒童友好型城市。東部生態城規劃涉及29個(街)鎮,面積1943平方千米,巴南區18個鎮街納入規劃范圍,占規劃總面積的86%,是重慶東部生態城建設的主戰場。重慶東部生態城建設為巴南區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帶來了重大機遇。

二、面臨挑戰

協同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難度不斷加大。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根據《重慶市巴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期間巴南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約7%,人均GDP達到10.4萬元。目前,巴南區“三線”已基本劃定,經濟發展將面臨更嚴峻、更嚴格的底線約束,尤其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的大背景下,協同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難度將不斷加大。

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矛盾依然存在。樵坪山、云篆山等郊野公園景觀同質化,旅游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未來伴隨人流量的增加,使得自然生態景觀保護難度提升。“十四五”期間,隨著城市擴張及路網體系的完善,明月山、銅鑼山、樵坪山等生態源地將直面人類干擾活動,區域生態廊道面臨阻斷風險,生境破碎化風險加劇。

生態修復治理能力有待增強。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技術和模式單一,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生態保護修復激勵措施有待完善,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保護補償、投融資、公眾參與等保護修復制度不健全,一時之間難以形成政策合力。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難以滿足發展需求,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監測監管能力有待加強。


第二章 規劃總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全面提升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巴南建設新格局。


第二節 規劃原則

——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原則,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統籌全域全要素系統修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挖掘巴南區生態文化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轉化。

——堅持目標引領,問題導向。準確識別突出生態問題,科學預判主要生態風險,聚焦重點流域、區域,明確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和主要任務;堅持宜林則林、宜水則水的原則,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修復目標,針對性采取基于自然的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等修復模式。

——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立足巴南區生態系統整體性,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綜合考慮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與人工生態系統的協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系統性和關聯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過程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堅持機制創新,共同參與。創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組織、實施、考核、激勵等機制和適應性生態管理模式,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修復體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形成長效的實施保障機制,推動巴南區長效、綠色發展。


第三節 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巴南區行政管轄區域,總面積1823平方千米,下轄9個街道、14個鎮,即魚洞街道、蓮花街道、李家沱街道、龍洲灣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一品街道、南彭街道、惠民街道、界石鎮、木洞鎮、雙河口鎮、麻柳嘴鎮、豐盛鎮、二圣鎮、東溫泉鎮、姜家鎮、天星寺鎮、接龍鎮、石灘鎮、石龍鎮、圣燈山鎮、安瀾鎮。

規劃期限。本次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基準年為2020年。


第四節 規劃目標

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服務巴南區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的路徑、方法等認知,全社會基本達成一致。系統化開展生態修復的機制初步建成。銅鑼山歷史遺留關閉礦山,明月山、桃子蕩山、東溫泉山的水土流失,長江重要支流水生態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內主要生態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

到2035年,通過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的深入實施,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能力顯著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宜居,良好生態環境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生態福祉顯著增強。

指標體系。落實《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約束性指標要求,銜接《重慶市巴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市巴南區“十四五”林業發展規劃》《重慶市巴南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巴南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基于指標的可實現、可量化、可考核、可監管的要求,從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兩個方面構建8個指標。

表2-1 巴南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目標表

序號

指標

類型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屬性

1

生態

保護

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平方千米

184.6

142.4

142.4

約束性

2


森林蓄積量

萬立方米

318

≥320

≥330

約束性

3


森林覆蓋率

%

47.6

47.6

47.6

約束性

4


天然林地保有量

平方千米

194.04

194.04

194.04

約束性

5


水土保持率

%

70.62

73.5

≥73.5

預期性

6


自然保護地占比

%

——

5.51

5.51

約束性

7

生態

修復

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面積

公頃

131.8

[261]

[386]

約束性

8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

——

≥93.1

95

約束性

注:[]為2021年到規劃年份的累計值。

注: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天然林地保有量指標待上位規劃審批后,進行相應調整。


第三章 修復策略與主要任務


第一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


一、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筑牢生態屏障

以劃定的142.4平方千米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嚴格落實《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42號)文件的相關規定,強化全區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確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以銅鑼山、明月山等大型山脈為重點,加強珍稀動植物棲息地建設,在核心區域關鍵地段建設生態廊道,連接碎片化棲息地。

二、提升林地數量和質量,提高生態產品供給水平

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在龍洲灣、魚洞、木洞等鎮街,推進濱江景觀生態隔離帶建設,打造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在木洞鎮、雙河口鎮、麻柳嘴鎮等鎮街,加強中幼齡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純林改造,提高森林生產力和森林生態系統質量。持續優化圣燈山、桃子蕩山等區域樹種結構,向鄉土樹種、防火樹種、高匯碳能力樹種調整。增加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及監控系統建設。持續鞏固豐盛彩色森林、五洲紅楓園的建設成效,逐漸向全區推廣,在樵坪山、云篆山等城中山體持續提升森林質量,充分發揮森林生產潛力,凸顯森林景觀,構建健康穩定、優質、季相豐富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多場景的森林主題公園和康養旅游促進生態價值轉化,提升生態康養相關功能。

三、修復廢棄礦山,提升環境品質

以銅鑼山為重點,全面開展歷史遺留關閉礦山生態修復,以消除各類地質災害風險、恢復破損山地生態功能為重點,圍繞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建則建”的原則,對廢棄礦山進行治理,提升山體生態環境品質。針對山體破壞區域,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監測、評估等,根據區域特征探索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綜合利用。


第二節?強化水域岸線管控,構建生態水網體系

一、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改善河流水質

以一品河、花溪河等長江重要支流為重點,實施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做好點源、面源污染防治,強化水源涵養林等生態隔離帶建設。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等綜合措施,集中連片推進,實現水域、岸線并治。統籌考慮重點河流水資源環境承載力,做好水陸統籌,提高水環境納污能力,修復河流生境,改善河流水質,確保水質穩定達標。

二、構建生態水網體系,推動河湖水系暢通

加強黃溪河、一品河、花溪河等重要河流水系生態廊道的控制和建設,開展河道清淤疏浚、生態護岸建設,加強水域自然岸線管控,恢復河流自然形態,激活河流自凈能力。實施五布河、魚溪河等農村段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恢復河道基本功能、修復河道空間形態,建立生態水網體系。

三、營建濱水生態景觀,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以長江巴南段等濱水岸線為重點,實施生態景觀建設。采用近自然岸堤、生態混凝土、石籠護岸、柵欄護岸等技術對濱江(河)岸帶進行生態化改造,建設沿河生態濕地。在魚洞街道、花溪街道、李家沱街道等區域結合濱河植被緩沖帶建設,通過人工引種和自然恢復,逐漸培育水生生物帶,凈化水質、提高生物多樣性。構建濱水生態景觀,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四、加強湖庫分級管理,保護飲用水源地

以下澗口水庫、南彭水庫等水庫為重點,協同推進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護和常態化管理。劃定水庫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實施嚴格管控,在范圍區內禁止從事爆破、打井、采石等危及水庫安全和影響運行的活動。針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清理保護區內影響水源保護的設施和活動,新規劃布局的建設用地嚴格按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級別的要求進行退讓,加大庫區水環境、水生態保護力度,健全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水庫安全長效運行。


第三節?保護江心綠島,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一、保護原有島陸地貌,營造鳥類棲息地

在梓桐壩季節性江心島、蓮花中壩島、麻柳嘴南坪壩島劃定島陸生態保護區,禁止采石、挖沙等破壞性活動,保護原有脆弱島陸地貌。以“輕介入”的方式對受到江水沖刷或破壞的地形進行修復整理,形成自然優美、植被豐富的島陸生境。結合氣候及水文條件,叢植適宜的本土植被,營造鳥類棲息地,為鳥類提供覓食、庇護、繁殖場所。

二、開展生態修復,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以桃花島、木洞中壩島為重點,協同島嶼生態保育與生境恢復。通過補植灌叢、建設生態駁岸、疏草補植、入侵植物防治、建設生態隔離緩沖帶、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等措施,改善島嶼生態環境,提升島嶼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第四節?培育大美田園,構建美田彌望的城郊沃野

以東溫泉鎮、二圣鎮、安瀾鎮、石灘鎮、天星寺鎮、接龍鎮、石龍鎮、圣燈山鎮等鎮街鄉野農田,南泉街道、蓮花街道、龍洲灣街道等街道城郊農田為重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總體要求,立足多功能定位、多模式實施、多元化投入,充分發揮土地整治在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強農田防洪、排澇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開展耕作層表土剝離再利用、中低產田改造、坡耕地改造等耕地提質改造工程,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斷優化農村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整合產業、文化、生態、空間等特色資源,形成“山水相望、田林相嵌、丘城相融、四季相宜”的田園景觀。


第五節?優化城市藍綠網絡,塑造宜居生態環境

以龍洲灣街道、花溪街道、魚洞街道、李家沱街道等街道為重點,打造城市內部小型棲所和自然聯道,優化城市藍綠網絡。在保護修復方面注重場景營造,以城市生態網絡的各級生態斑塊為空間基礎,結合城市更新,高效利用灰色設施和剩余空間,激活邊角地、廢棄地等,通過自然群落營造,營造城市綠境,形成小型棲所和生物踏腳石,提升綠地供給水平,以城市生態網絡的綠道、水系為基礎,開展城市公路邊坡整治、河道綜合治理等,建設城區組團綠色隔離帶,實現藍綠空間串聯成網。


第四章 生態保護修復總體布局


第一節?生態安全格局

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聯通性,充分發揮山脈、河流、湖庫等自然要素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優化“八屏八帶多廊多點”多層次、成網絡、結構和功能完善的生態安全格局。

“八屏”為銅鑼山、明月山、東溫泉山、圣燈山、方斗山、樵坪山、天坪山、桃子蕩山等八大山系構成的區內生態屏障。

“八帶”為依托長江及花溪河、一品河、五布河等7條一級支流構建的生態涵養帶。

“多廊”為境內蘆溝河、二圣河等次級支流組成的河流生態廊網。

“多點”為以自然本底為依托,包含南坪壩、蓮花中壩、木洞中壩、桃花島等江心島,云篆山等獨立山體,觀景口水庫、豐巖水庫、龍崗水庫、南彭水庫、高洞子水庫、下澗口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各類自然保護地等組成的多點式生態區域。


第二節?生態保護修復分區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自然流域為基礎,銜接《重慶市巴南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以及“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結合資源本底,綜合考慮主導生態功能和突出生態問題,形成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五大分區,包括濱江高品質生態宜居區、銅鑼山-明月山綠色生態屏障區、環樵坪山生態創新協調區、國際生物城生態綠色發展區、東南嶺谷生態休閑康養區。

一、濱江高品質生態宜居區

區域現狀。該區域位于巴南區西部,涉及蓮花街道、一品街道、龍洲灣街道、魚洞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李家沱街道共7個鎮街,總面積127.45平方千米。區域屬于典型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建成區,人口密集,社會經濟活動強烈,承擔人居保障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地理位置優越,緊鄰長江,水系發達,花溪河、一品河、黃溪河貫穿全區,分布云篆松林、云山湖等自然景觀20余處。該區域由于城市生態系統自身調節能力不足,是水污染、內澇和城市熱島等生態問題的易發區域,存在城市藍綠設施不足、防護綠地不夠完善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協調人地關系、提升城市韌性,建設高品質生態宜居區為導向,重點突出濱江岸線景觀、城市邊坡治理、河流水系保護與修復。強化對長江干流及花溪河、一品河等主要支流水系脈絡的保護,提升河流水質,修復受損岸線,提升城中山體、濱江公園整體品質,推進城市立體綠化建設等,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健康,提升城市生態品質。

二、銅鑼山-明月山綠色生態屏障區

區域現狀。該區域位于巴南區西部,涉及安瀾鎮、一品街道、龍洲灣街道、界石鎮、花溪街道、南泉街道、李家沱街道共7個鎮街,總面積131.6平方千米。區域森林資源豐富,分布有橋口壩國家級森林自然公園;地熱資源突出,分布南溫泉、橋口壩溫泉,其中,南溫泉為硫酸鈣鎂鈉型熱泉,水溫常年保持在35-42℃。立足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功能,發揮中心城區生態屏障作用。當前主要存在森林生境擾動、森林質量有待提升,銅鑼山歷史遺留及關閉礦山分布廣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保持自然山體形態,持續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筑牢綠色生態屏障為導向,重點突出生態保護、森林提質、歷史遺留和廢棄礦山治理、生物多樣性維護等保護修復工作。保護銅鑼山、明月山兩條平行山脈,協同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綜合治理,持續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能力,強化山體屏障和森林氧吧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的多樣性和完整性,營造野生動物生活、棲息的自然生境,建立珍稀瀕危物種動態監測。充分利用溫泉、森林等優質生態資源,積極培育生態休閑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三、環樵坪山生態創新協調區

區域現狀。該區域位于銅鑼山與明月山之間的平行嶺谷地區,涉及安瀾鎮、圣燈山鎮、一品街道、南彭街道、界石鎮、南泉街道、惠民街道共7個鎮街,總面積206.07平方千米。區域是未來城市副中心,承擔保障人居生態品質的生態服務功能。區域內河流水系發達,花溪河、魚溪河、一品河、苦溪河貫穿全域,分布有樵坪山等重要城中山體。當前主要存在地質安全隱患、藍綠設施不足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優化城市藍綠空間,夯實綠色發展基底,助力建設生態創新協調區導向,重點突出樵坪山城市綠心功能,持續推進城市公園建設,優化綠地空間布局,加強對花溪河、魚溪河等城市河流的保護修復,促進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體系。助力生態經濟、國際商貿物流、國際交往、智造創新等產業發展。

四、國際生物城生態綠色發展區

區域現狀。該區域位于巴南區北部,涉及惠民街道、二圣鎮、木洞鎮、東泉鎮、雙河口鎮5個鎮街,總面積109.25平方千米。該區域是國際生物城所在地,是巴南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先行區,承擔人居保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生態功能。生態本底較好,分布有天坪山、長坪山2座山體,二圣河、五布河等3條河流,以及木洞中壩島、桃花島2處江心島。當前主要存在耕地坡度較大且破碎化、江心島生態環境局部受損、次級河流水質污染等問題。

主攻方向。以保護重要生態資源,促進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生態綠色發展區為導向,重點突出跨流域綜合整治、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保護修復工作。加強對中壩島、桃花島島嶼岸線、消落區、生態損毀區的保護修復,恢復島嶼生境功能。強化對天坪山、五布河等重要山水資源的保護,強化管控措施,降低人為干擾強度。統籌木洞古鎮、桃花島、中壩島,促進“產、城、景”互融共生,建立綠色發展的生物智造高地。

五、東南嶺谷生態休閑康養區

區域現狀。該區域位于巴南區東南部,涉及安瀾鎮、南彭街道、圣燈山鎮、惠民街道、木洞鎮、豐盛鎮、二圣鎮、東泉鎮等15個鎮街,總面積1157.24平方千米。區域是鄉村建設和農業生產集中區,承擔農產品供給、人居保障、水土保持等重要功能。農業產業基礎較好,形成了精品果蔬、品牌茶葉等產業群,以及二圣梨、巴南銀針等特色品牌;地熱資源突出,東溫泉儲量45億立方米,占重慶主城溫泉總儲量(139億立方米)的三分之一;森林資源豐富,森林生態系統廣泛分布,有東溫泉、圣燈山市級森林自然公園。河流湖庫眾多,分布五布河、一品河等河流,下澗口、南彭等中型水庫,南坪壩島江心島。當前主要存在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坡耕地分布廣泛、農田質量不高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強化耕地保護,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助力建設嶺谷康養區為導向,重點突出農田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水環境治理、江心島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育等生態修復工作。開展高標準農田連片建設,加強農田生態保育,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快農村低效建設用地整理及生態用地修復,構建建設用地集約高效的空間格局。提高農業廢物回收利用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以長江干流、五布河等重要支流及相關影響區為重點,持續開展水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治理。加強東溫泉山、圣燈山等重要山體保護,開展低效林改造,持續提升森林質量,提高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等服務功能。持續推進區域產業融合、產村融合,培育和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支撐文旅康養、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


第五章 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復”理念,按照保護重要生態空間、整治失序低效空間、修復損毀退化空間的原則,注重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跨區域的協同性和修復目標的綜合性,統籌部署7類重點工程、21個重點項目。


第一節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位于長江沿岸第一層山脊線(或平緩處河岸1000米左右)范圍內,涉及龍洲灣街道、魚洞街道、蓮花街道、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一品街道、木洞鎮、雙河口鎮、麻柳嘴鎮等鎮街。通過生態空間挖潛力補天窗、生產空間調結構還林草、生活空間增綠量添色彩,實施江河岸線近綠親水生態修復措施,推進區域森林數量和質量提升,自然資源得到嚴格保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林相季相變化多彩,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專欄1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點工程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龍洲灣街道、魚洞街道、蓮花街道、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一品街道、木洞鎮、雙河口鎮、麻柳嘴鎮等鎮街。實施時序:2021-2030年。主要建設內容:在沿江城鎮建設區,結合城市品質提升,開展城鎮及各類園區綠化、零星間隙地植樹和林相提升改造,實施江河岸線近綠親水生態修復措施,提升沿江(河)生態綠化品質和生態屏障功能;在鄉村地區,結合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發展一批林業產業基地,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在重要節點區域,圍繞森林季相變化,實施林相改造,提升沿江景觀品質。


第二節?重要山體屏障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位于明月山、銅鑼山、樵坪山、東溫泉山等重要山體,涉及南泉街道、一品街道等8個鎮街。工程建設以恢復山體自然形態、提升山體生態屏障功能為主要目標,協同保護保育,在銅鑼山等廢棄礦山集中分布區開展礦山生態修復,主要開展植被恢復、廢石渣清理、采坑回填、地質災害防治等,修復廢棄礦山生態環境;在東溫泉山、明月山等區域,主要開展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以及生物棲息地恢復等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加大森林火災防控能力和自然保護地監測系統建設;在云篆山、樵坪山等區域,主要開展山體邊坡治理,恢復邊坡自然形態和生態功能;在桃子蕩山等石漠化區域,按照石漠化發育程度和恢復力強度,分類實施封山育林、坡改梯、水土保持等工程。

專欄2 ?重要山體屏障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南泉街道、龍洲灣街道、一品街道共3個街道。實施時序:2021-2027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歷史遺留及廢棄礦山地質環境與生態修復,加強植被恢復和森林撫育等,恢復受影響耕地、林地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項目。以橋口壩國家森林公園、東溫泉市級森林公園、木洞明月山市級森林公園、南泉市級森林公園、圣燈山市級森林公園為基礎支撐,全面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典型植被生態系統,實施時序:2021-2035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退化森林、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加大森林火災防控能力和自然保護地監測系統建設。

云篆山小環線邊坡整治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魚洞街道、蓮花街道等街鎮。實施時序:2021-2024年。主要建設內容:結合公路滑坡路段邊坡治理,采用植樹、種草等措施,減緩水土流失,恢復邊坡生態環境。

4. 桃子蕩山綜合治理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南泉街道、龍洲灣街道、一品街道、姜家鎮、接龍鎮等街鎮。實施時序:2023-2025年。主要建設內容: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改良草地、人工種草等方式,恢復石漠化地區生物多樣性、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三節?碧水廊道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位于黃溪河、一品河、花溪河等重要河流以及南彭、下澗口、豐巖水庫等湖庫,涉及雙河口鎮、南彭街道等街鎮。工程建設以恢復河流水生態與水岸環境、提升長江沿岸國土綠化率為主要目標。規劃期內,在黃溪河、一品河、五布河等部分河段,開展水生態修復及水岸環境營造,建設濕地景觀、濱水棧道等,提升岸線生態功能。在南彭、下澗口、豐巖、龍崗、新民、青年湖、烏燒丘等湖庫,采取清漂、清淤、雜草清除、補種植物等措施,對湖庫水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

專欄3 碧水廊道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1. 黃溪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魚洞街道、蓮花街道。實施時序:2023-2030年。主要建設內容:水岸線治理、水生態修復及水環境修復、生態緩沖帶建設等。

2. 一品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一品街道、安瀾鎮、魚洞街道、龍洲灣街道等鎮街。實施時序:2024-2027年。主要包含“清水綠岸”治理提升、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等子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河道清淤疏浚、生態緩沖帶、生態岸線、修建生態調節壩、河道岸堤等。

3. 花溪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南彭街道、界石鎮、南泉街道、花溪街道、李家沱街道等鎮街。實施時序:2024-2030年。主要包含花溪河源頭生態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等子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河道清淤、人工浮島建設、岸坡整治、水源涵養帶、河岸綠化等。

4. 魚溪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惠民街道。實施時序:2025-2030年。主要建設內容: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水生態環境改善(河道清淤、生態濕地、入河溝渠水體凈化等)、河道護岸建設等。

5. 五布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接龍鎮、姜家鎮、東溫泉鎮、二圣鎮、木洞鎮等鎮街。實施時序:2025-2029年。包含二圣河段綜合治理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等子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疏浚清淤、防洪護岸、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等。

6. 雙河流域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雙河口鎮等。實施時序:2029-2031年。主要建設內容:河道岸堤建設、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河岸綠化、水生態修復等。

7. 重要湖庫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南彭、下澗口、豐巖、響水湖、龍崗、新民、青年湖、烏燒丘等湖庫涉及的南彭街道、石龍鎮、豐盛鎮、安瀾鎮、木洞鎮、蓮花街道等鎮街。實施時序:2021-2027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采取清漂、清淤、雜草清除、植物種植等措施,修復受損的生物群落,提升自身水質凈化能力,提高水庫生態服務功能。


第四節?江心島嶼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位于木洞中壩島、桃花島2個重要江心島,涉及木洞鎮。工程建設以穩固消落帶岸線、保護濕地及河漫灘、加強植被覆蓋為主要目標,以輔助修復為主,通過對江心島嶼的保護修復,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岸坡失穩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島嶼生態功能和人居環境品質。

專欄4 ?江心島嶼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1.木洞中壩島保護修復重點項目。主要涉及區域:木洞鎮。實施時序:2021-2028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木洞中壩島江河濕地以及河漫灘生態保護,為野生鳥禽提供棲息地,保護萬壽宮等文化遺存。

2.桃花島保護修復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木洞鎮。實施時序:2021-2028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岸線植被覆蓋、優化林相結構、治理水土流失、修復動植物生境、打造“自然博物島”等。


第五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涉及位于耕地分布集中、有一定產業基礎的鎮街,主要涉及接龍鎮、東溫泉鎮、二圣鎮、安瀾鎮、石灘鎮等鎮街。向市局積極申報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推進低效林草地和園地整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耕地提質改造、農村建設用地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鄉村歷史文化保護等內容,在提升耕地質量、補充耕地面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提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約化水平,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用地等,推動鄉村振興。

專欄5?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工程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重點項目。項目涉及安瀾鎮、接龍鎮、二圣鎮、東溫泉鎮、石灘鎮等街鎮。實施時序:2024-2030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系統建設,提升耕地集中連片程度和集約化利用水平;開展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及其他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優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優化鄉村水系、林網、綠道等生態空間格局與安排,提升鄉村宜居水平;整體保護鄉村歷史文化景觀,傳承農耕文化、保護歷史文脈。

第六節?城市生態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主要涉及長江濱江岸線、城市邊坡等區域,涉及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魚洞街道等街道。工程建設以修復濱江岸線、建設城市綠地、修復城市公路邊坡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以人工修復為主,規劃期內,在花溪、李家沱街道等區域,推進城市公園建設,補充城市綠地,串聯生態斑塊。在龍洲灣街道等區域,開展城市邊坡綜合整治,采取綠化護坡、加固坡腳、擋墻等方式,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在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魚洞街道,開展岸線修復、消落帶綜合治理,建設濱河植被緩沖帶,通過人工引種和自然修復,逐漸培育水生生物帶,重塑“兩江四岸”生態功能。

專欄6?城市生態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1.城市公路邊坡整治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共2個街道。實施時序:2021-2025年。主要建設內容:結合城市公路邊坡整治,因地制宜,選擇硬化漿砌護坡或混凝土、綠化護坡、加固坡腳、擋墻等方式,維護城市生態安全。

2.“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魚洞街道。實施時序:2021-2025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城市水體整治、岸線修復、消落帶綜合治理,建設濱河植被緩沖帶,通過人工引種和自然修復,逐漸培育水生生物帶,起到凈化水質、增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重塑“兩江四岸”生態功能;完善綠地形態,構建連續的濱江綠帶和向內側輻射的縱向綠楔,打造開放共享的濱江公共空間.

3.公園街道打造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龍洲灣街道、魚洞街道等鎮街。實施時序:2022-2025年。主要建設內容:通過外河坪公園、四塊田公園、燕尾山休閑公園等城市公園的建設,串聯生態斑塊,補充城市綠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鹿角濕地公園建設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南泉街道。實施時序:2022-2025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消落帶綠化修復與建設,補充城市綠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5.橋下、高壓線路防護綠地生態修復。項目主要涉及區域:花溪街道、蓮花街道、魚洞街道等鎮街。實施時序:2022-2025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城市橋下空間、高壓線路下等灰空間的生態綠化修復,優化植物種類,建設休閑綠地。


第七節 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主要以鎮村為對象,通過治理農村環境衛生、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恢復農村生態環境等措施,改善鄉村居住環境。規劃期內,持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廣農村排水工程建設,對農家樂、民宿等業態生活污水進行預處理,推廣人工濕地、氧化塘等污水處理工程技術,強化農村生活污水的資源化利用。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強化農村廁所運行維護、監測評估、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保護恢復鄉村河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利用鄉村農田小微濕地,實施水體連通和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實現河暢、水清、村美。

專欄7 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提升重點項目。項目主要涉及區域:各相關鎮街。實施時序:2021-2030年。主要建設內容:開展成片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整治,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相關工作,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第六章 綜合效益分析


第一節 生態效益分析

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通過開展重要山體景觀風貌綜合整治,治理歷史遺留關閉礦山254公頃,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提升巴南區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預計每年可新增森林碳匯量1.45萬噸。實施坡耕地土地綜合整治,提升嶺谷區域的水土保持能力。實施江心島生態修復,提升長江島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展岸線綜合整治,水庫綜合整治及生態修復,提升流域水生態服務功能。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構建以森林公園、生物廊道等為主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將豐富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護體系和生存環境,使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環境品質逐年提升。通過開展城市公路生態護坡,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提高長江濱江生態景觀品質。開展“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打造公園街道,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豐富林相色彩,區域生態環境品質逐漸提升。


第二節 經濟效益分析

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助力生態休閑康養產業發展。通過規劃的實施,巴南區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為生態旅游提供更為優美的生態環境,為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休閑康養產業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推進區域綠色產業建設。

形成良好生態環境,助力經濟增長。通過實施碧水廊道保護修復、城市生態品質提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完善基礎設施、美化生態環境、優化三生空間,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供支撐。實施中可增加居民收入,實施后通過優化城鎮生產、生活環境,筑巢引鳳,帶動城鎮商業和旅游業的發展。

第三節 社會效益分析

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增強。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建設形成的生態資本和綠色生態基礎設施,可以滿足人們對清潔空氣、潔凈飲水、良好空氣、優美環境等生態產品消費需求,預計可提供800個就業崗位。在生態投資、綠色消費的雙重驅動下,推動區域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助推鄉村振興。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實現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同時,帶動城市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建設,促進科教、文化、衛生事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

生態意識顯著增強,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在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實施過程中,群眾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價值將會有更充分的認識。逐步樹立生態價值意識,形成對自然生態敬畏的價值理念,建立生態責任和生態道德意識,將生態環境保護視為己任,形成綠色消費意識,自覺重視生態脆弱區的環境承載力,節約資源、綠色消費意識普遍增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形成全社會動員,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態文明新格局。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落實組織體系

本規劃作為巴南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的專項規劃,在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是巴南區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基本依據。各級黨委、政府和區級各部門應深刻認識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性,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檢查,形成區政府統一領導,各街道、鄉鎮、園區分級實施,各部門相互協調,上下良性互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同時強化過程管理,建立決策、執行、監督和考評“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完成。


第二節 加強技術支撐

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調查監測評估體系和生態修復數據庫。結合工作實際,依托國家、市級已有技術要求,將各部門生態修復相關的項目納入數據庫平臺,推進生態修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進一步完善適用于巴南區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技術要求與管理辦法。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數字化建設,鼓勵開展生態修復科學技術研究,大力支持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的關鍵技術突破,強化技術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引進培育生態修復專業人才,夯實生態保護科技創新基礎。


第三節 嚴格評估監管

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監測、評估、管控、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適應性監管體系。依托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探索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結合多種科學方法對各項生態修復工程的前期勘測、中期實施、后期效益進行有效的跟蹤、監測和評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整個規劃實施期間,做好前期調研、中期評估和后期總結,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及時根據評估反饋進行優化和完善,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目標的整體實現。


第四節 強化資金保障

依據市場化運作機制,發揮政策引導和約束作用,開展多元資金籌措渠道,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強化資金管理制度保障。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深化跨區域、全域化“打包”治理方式,多形式引導金融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整合使用各級財政現有相關專項資金,優先布局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區域,形成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強大合力。建立制度化的財政投入預算保障機制,完善資金使用和監管制度,做到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獨立核算,加強對資金使用過程中各環節的監控,出臺鼓勵性政策,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經費投入長效機制,保障項目有序開展。


第五節 鼓勵公眾參與

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廣泛開展《規劃》宣傳普及活動,提高社會公眾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參與意識,結合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主流媒體,加強基層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宣教能力建設,建立全民監督機制。發揮專家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中的作用,聽取專業意見,促進《規劃》有效實施,保障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鎮街人民政府、區級行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精神,組織相關職能部門人員開展培訓學習活動,提高執行《規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完善促進公眾參與的政策、規范性制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種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建設,營造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