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 11500113009307164P/2023-00075 | [ 發文字號 ] | |
[ 主題分類 ] |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 [ 體裁分類 ] | 計劃、發展目標 |
[ 發布機構 ] | 巴南區發展改革委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3-04-03 | [ 發布日期 ] | 2023-04-03 |
關于重慶市巴南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3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2年,國際環境風高浪急、國內疫情散發多發、重慶經歷三年來最嚴峻疫情、我區歷經1961年以來最極端夏季連晴高溫和近十年最嚴重的山火,挑戰前所未有、發展任務繁重艱巨。全區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巴南大地上這條主線,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貫徹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指示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積極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全面推進“一區五城”和“五個產業集群”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奮力打好疫情、火情、災情場場鏖戰。全區經濟實現逆勢增長、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會大局平安穩定、政治環境風清氣正,較好完成了區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
一年來,重點抓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穩增長擴內需,經濟運行回穩向上。
1.全力穩住經濟大盤。成立穩經濟大盤工作專班,先后出臺區穩經濟大盤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任務分解方案,將國務院穩經濟6方面33項政策措施、市政府穩經濟90項政策措施分解為70項任務;將國務院穩經濟接續政策措施60項任務分解為44項任務,分4次對2022年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以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得細、落得準、落出成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22億元,較好實現年初確定經濟總量過千億預期目標;增長(同比,下同)2%,居中心城區第4位,比2021年提升1位。
2.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建立重點項目“三常·四級”工作機制,實行“超常—正常—異常”分類管理評價,創新搭建重點項目數字管理平臺,實行線上監測調度與線下“保姆式”服務聯動。138個區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00億元。11月疫情防控期間,累計發放重大項目通行證1000余張,穩妥有序保障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閉環運行,我區是全市唯一連續兩年獲評市級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督查激勵區縣。爭取中長期貸款項目9個、設備購置更新貸款貼息項目7個,騰龍5G產業園設備購置貸款5億元,將于今年2月內完成放貸。申報儲備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2個,其中國際生物城項目已上報國家待批。積極爭取中央及市級專項補助資金1.8億元、地方政府債券28.7億元、開發性銀行貸款授信100億元、民間投資80億元,多渠道推進重點項目加快投資放量,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19.8億元、增長1.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4個百分點,增速居中心城區第3位,比2021年提升4位。
3.積極釋放消費潛力。安排財政資金700萬元發放促銷券,推出“愛尚重慶巴實購車”惠民消費促進活動,開展“惠聚519巴南秒殺節”促銷活動,有效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新開業宗申金藍灣機車主題商業街,積極拓展消費新場景。采用“線上(郵政)+線下”結合方式,助農銷售水果超10萬斤、家禽近2800只、禽蛋近7000枚、農家蔬菜13萬斤。積極打造消費場景,西流沱濱江旅游度假區、華熙LIVE·魚洞獲評市級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打造“巴實游”智慧文旅平臺,帶動區內消費約11億元。
(二)著力落實重大戰略部署,發展動能有效提升。
1.主動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跨境公路班車開通印度洋、尼泊爾2條南亞新線路,拓展跨境班車網絡輻射范圍。簽訂合作共建跨境公路班車聯盟(成渝跨境運輸平臺)戰略協議并實現首發,形成聯動歐洲、中亞、南亞,覆蓋東盟的跨境運輸網絡,全年發車3366車次,實現總貨值約22億元。新發地東盟國際食品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南彭B保入駐企業5家,實現進出區貨值60億元。重慶國際分撥(公路)海關監管中心,完成凍庫修建,具備凍品查驗功能。
2.扎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深化與成都市溫江區戰略合作,“清單制+責任制”推動4大領域34項合作任務實施,落實3個市級雙城經濟圈合作共建重大項目和2個雙核聯動聯建合作事項。聯合舉辦2022年溫江·巴南“賦能杯”科技創新大賽,全國384個項目匯聚兩地。設置“川渝通辦”專窗,辦理“川渝通辦”等跨省通辦事項3000余件次,成功實施遠程異地評標工作,在全市率先開通川渝閱讀一卡通服務,實現川渝社??▓D書借閱互通。
3.加快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落實《重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涉及我區任務分工,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東溫泉鎮獲批全市特色小鎮(創建類)。加大與豐都縣對口協同發展,兩區縣黨政代表團互訪交流,幫扶豐都1800萬元支持14個對口項目建設,協作豐都招商項目到資7813萬元,幫銷豐都農特產品1137萬元,互派交流教師20名、醫務人員10名,向豐都提供就業崗位3833個。積極開展土地資源配置協作等創新事項。
(三)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創新生態更加完善。
1.科技創新平臺持續發力。重慶國際生物城凸顯“一區一平臺”,納入重慶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全力打造全市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區域、國際化高科技之城,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主科研大樓落成投用,重慶首家抗體研發平臺——智翔金泰抗體藥物研發中心落成。渝興公司高標準打造眾創空間、軟件園區;數智產業園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園區。高標準建設環理工大學“雙創”生態圈,初步搭建高校各學院與五大園區“千軍萬馬對千軍萬馬”對接聯系體系,推動促進重慶理工大學18個學院精準匹配5大園區;巴南先進技術創新中心二期、譚建榮院士專家團隊創新中心等項目建成;重慶工程學院工創空間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
2.科技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實施科技型企業成長工程,市級科技型企業入庫4501家,總量居全市第2,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890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241家(其中:8家企業上榜全市民營企業100強,13家企業入選全市制造業民營企業100強),增幅居主城都市區第2。惠科金渝獲評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06家。智翔金泰上交所科創板首發上市IPO過會。深入落實科創扶持政策,激發企業創新動能,全社會研發投入32.98億元、增長28.8%,總量居全市第6。宗申名列全市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第4位。積極組織國際免疫研究院、智翔金泰等單位提煉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成功申報2022年度全市生物醫藥重大科技專項2個、重點專項7個。國際生物城在研創新藥物36個,居全市前列。
3.科技創新人才活力激發。聚力引育科技人才,與10余名“兩院”院士開展產業咨詢和科研合作,創建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重慶海智工作站1個,培育項目團隊50余個、“重慶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4個。引進海內外生物醫藥人才30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200名,“長江學者”“杰青”“千人”等國家級人才10余人,引進急需緊缺人才122人。建立五大產業集群專家庫,聘請50名產業精英擔任“巴南產業賦能大使”;評選第五批“菁英人才”41人,其中企業創新創業類11名。我區獲批重慶市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認定標準試點區縣。
4.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優化。重慶國際生物城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初步建成,實現技術交易55項,交易金額1263萬元。“巴巴實”企業服務云平臺作為全市唯一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試點平臺,為1900多家企業兌付科技獎補資金2300余萬元。促進重慶理工大學轉化科技成果149項,轉化金額1.2億元。全區183家科技型企業累計獲得知識價值信用貸款3.2億元。承辦第七屆中國創新挑戰賽。重慶昊宇通用航空科普基地被評為2021年度市級科普基地,我區獲評全國科普示范區。
(四)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現代產業穩步發展。
1.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生物醫藥發展,西南地區規模最大胰島素中試研發中心和產業化生產基地(宸安生物)建成投用,智睿生物研發孵化中心開工建設,新簽約仝干醫療、詩健生物等22個生物醫藥項目、投資額16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順利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三年評價,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連續兩年獲得市政府真抓實干激勵支持。宗申、惠科成長為市級鏈主企業,鈴耀汽車新車型產量、產值實現翻番。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建設工業面向摩托車行業共享靜音實驗室和3D打印設備,瑪格家居以用戶為中心開展個性定制與按需生產。全區工業總產值突破1100億元,工業穩增長和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成效明顯,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2.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創新打造“巴巴實”企業服務云平臺并獲評重慶市區域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美利信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愛科思可視化運維管控平臺等5個項目成功入選2022年重慶市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項目庫。騰龍5G數據中心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重慶數據中心集群,成為西部最大單體數據中心。建設工業創新示范智能工廠等12個項目獲批全市智能化賦能工程項目,新增百亞衛生等13個市級數字化車間、數量居全市第3。推進建設“耘間·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國際生物城生物獲市區共建“重慶市‘BT+IT’創新發展示范區”。引進數字經濟項目53個,投資金額超470億元,數字經濟營業收入達864.8億元、增長4.9%。
3.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深入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圍繞科技等13個重點領域,確定63項改革試點任務、12項擬實施項目。物流基地實現交易額1040億元,簽約新發地等項目25個,申通等4個項目建成投用,京東集群完成銷售額620億元。積極融入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實現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2346.68億元、增長7.8%。金融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1.7%,成功創建全國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對標落實市級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盤活利用閑置樓宇4萬平方米,引進軟件企業150家。打造“巴實游”智慧文旅平臺,入駐700余商家。全年接待游客367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1億元。規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
4.推動現代農業提質發展。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以及市農科院等合作,實施巴南種養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建成南彭水稻市級創新基地、重慶大學石龍水稻育種基地。全區糧食播種面積57.5萬畝、增長1.44%,生豬出欄20.7萬頭、增長9.5%。以創建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為牽引,設立農業加工設計賦能中心,引進農業加工企業41家。4萬畝特色糧油、1.5萬畝精品梨、4.3萬畝品牌茶葉、4000畝蔬菜基地、姜家“黑”等“產加銷”產業鏈不斷延伸完善。13個農產品獲評重慶名牌農產品,成功創建重慶沱茶(巴南)、巴南香桃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成功申報二圣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個。
(五)著力抓改革優服務,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1.持續有效推進改革。實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要求,加強市場準入規范管理,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工作推進機制。積極對接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提出22條重點任務意見和爭取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等2個市場落戶。深化投融資改革,加快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完成51項改革舉措。全面清理閑置低效國有資產,按照“盤活利用、統籌辦公、公開處置、拆除改造、完善產權”措施,統籌推進資產利用,全年產生收益近2億元。
2.持續優化政務服務。印發巴南區《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的通知》,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全年完成政府投資項目審批、企業投資備案和核準530個,總投資達600億元,政務服務事項好評率達100%。修訂《投資咨詢評估管理辦法》,嚴控審批服務采購支出。推進工程建設降本增效,規范招投標活動管理,強化低價中標履約監管。在區政務服務中心和公路物流基地探索實行“黨務+政務+商務”一站式集成服務。在餐飲和食品零售行業實施“一業一證(照)”改革,惠及200余戶市場主體。巴南成為“全渝通辦”試點區縣,“川渝通辦”“五省通辦”等辦件3501件。落實市營商環境創新試點100項工作任務,創新推出20條舉措,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新標桿。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7841戶、增速18%,總量達103556戶、增長4.5%。
3.持續助推企業發展。聚焦在區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先后出臺“巴十條”“巴七條”等政策包,統籌安排8700萬元扶持資金助企紓困。推行線上線下服務民營經濟機制,全區400余名處級領導干部參與走訪,覆蓋1300余家民營企業。全年累計走訪聯系民營企業8642家次,階段性緩繳社保費3.5億元。舉全區之力打造宜商優商環境。“巴巴實”企業服務云平臺入駐企業近5萬家,2071家企業線上申報兌付4530萬元,幫助企業獲貸5億元,促成區內企業交易近6億元,平均壓減企業經營成本15%、擴大市場銷售10%。
(六)著力促協同提能級,城鄉融合美美與共。
1.實施城市提升行動。鐵路東站集散通道、軌道交通18號線、軌道交通24號線、新燕尾山隧道、渝湘高鐵、渝湘復線高速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走馬梁、花溪、道角片區城市更新,投入5000余萬元打造道角1979文創藝術社區。推進585戶棚戶區改造,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加快推動智慧城管建設,率先在全市創新實施城市大管家一體化服務項目。建立智慧停車系統,探索解決“停車難”“停車亂”問題?;ㄏ訚竦毓珗@作為“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項目十大空間節點工程率先完成建設,一品河、黃溪河“清水綠岸”治理提升項目等加速推進,城市環境進一步美化。
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人口收入增幅居全市前列。推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在惠民勝天村進行農村公路養護家庭承包制試點,確定天星寺鎮花房村、東溫泉鎮河岸村作為農村權益退出改革封閉試點村社,形成城市人才入鄉落戶指導意見、城鎮落戶政策復盤評估報告。完成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全市首個100%完成撂荒地核查利用區縣。在全市區縣中首個成立農村綜合產權流轉服務平臺,推動農村資源要素流轉。新建農村衛生廁所1800余戶,完成惠民街道茶山文旅小鎮品質提升、豐盛古鎮環線以及木洞場鎮焊管廠片區環境整治等項目,營造美麗宜居鄉村。
3.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印發《巴南區關于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等,配套出臺污水資源化利用等11個方案,完善綠色低碳相關政策體系,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現良好開局。加強用能耗能源頭管控,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備案登記26個,8個項目節能審查獲市發展改革委批復,國際生物城、數智產業園、大江科創城“十四五”區域能評通過市發展改革委審查。制定推進巴南區產業綠色發展行動計劃,開展數智產業園和國際生物城園區循環化改造,啟動國際生物城近零碳園區試點,編制巴南區貫徹落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行實施方案,推進全區綠色低碳發展。
4.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完成5.5公里老舊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孝子河、五布河、一品河達到Ⅱ類水質,花溪河達到Ⅳ類水質,2個國家級和8個市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達100%。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實現313天,顆粒物同比下降11%。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18平方公里,系統銷號關閉礦山生態修復58.36公頃,完成森林撫育17.4萬畝,新(改)造林0.64萬畝,新增城市綠地183萬平方米。全區300家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實現規范化處置全覆蓋,完成13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5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工程。持續開展廣場舞、KTV、機動車禁鳴等專項整治,不斷改進聲環境質量。
(七)著力辦實事惠民生,民生福祉惠民有感。
1.多措并舉穩崗擴崗。深入實施“雪中炭火”就業援助行動,幫扶2227人、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1179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4.8%。實施特別培訓計劃,累計培訓1.32萬人次,其中新職業、新業態6815人次。累計為 7288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待遇 9690.8萬元,為2589人發放失業補助金105.2萬元。全區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2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95元、增長5.2%。
2.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新增公辦幼兒園1所、學位360個,全區公辦在園幼兒占比達60%;新增普惠性幼兒園15所、學位3200余個,全區普惠覆蓋率達90.6%。濱江星城小學、高職城小學等小學建成投用,新增學位2430個。社會保障事業加快完善,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穩定在95%以上。成功命名市級老年友善醫院23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老年病科設置率達100%。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每千人口托位數達2.15個。建成市級中醫特色???/span>2個,市七院、區人民醫院分別掛牌重慶市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巴南醫院,區中醫院與四川省骨科醫院達成“重慶南部城區運動醫學中心”戰略合作。作為全市唯一區縣開展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建設國家試點工作,經驗做法納入重慶市開展愛國衛生運動70周年典型案例匯編。開展流動文化服務3273場、閱讀推廣活動732場。新增公共體育場地200余處、體育場地7.2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2.38平方米。
3.扎實做好保供保價工作。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價格日常監測和動態調控,及時啟動價格補償聯動機制,全年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3.39萬人次701萬元。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市場供應儲備能力,全面完成450噸豬肉、4950噸成品糧和350噸食用油儲備任務。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2021年我區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被評為優秀等次。成功申報市級優質糧食工程1個,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增至41個。抓好長輸油氣管道安全監管,配合中電建開展石灘抽蓄項目前期勘察設計和中石化一品油庫等項目推進。
4.持續深化基層治理。積極爭創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扎實開展“201”“清風2022”及打擊“全能神”“門徒會”“菩提功”以及精神控制類有害培訓違法犯罪活動等系列專項工作。開展9大專項整治行動,按照“一樓一策”要求制定保交房方案,累計交付9349套房屋。從嚴從實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十五條硬措施”,深入開展“安全大檢查、迎接二十大”專項整治行動,全區連續102個月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市對區安全生產綜合考核全市排名第1。
區第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34項主要指標中,固定資產投資等13項指標超預期完成,農業增加值增速、森林覆蓋率等3項指標達到預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等14項指標受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疫情反復等超預期因素沖擊滯后于預期(詳見附件1)。
2022年,全區實施重點項目138項,累計完成投資約300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01%。其中,81項政府資本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80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01%;57項社會資本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0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01%。重點項目有效發揮“壓艙石”“主力軍”作用,帶動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持續穩定增長。
各位代表,2022年經濟社會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成之惟難。這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科學決策、精密部署,得益于全區上下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眾志成城和拼搏奮進。
二、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總體考慮
2023年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開局起步之年,作為中心城區重要經濟增長極之一,必須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作出巴南更大貢獻。要全面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要求,按照區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系統全面謀劃、抓住關鍵環節,著力推動全區高質量發展,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一)宏觀經濟判斷
2023年,我區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從國際看,國際環境動蕩不安,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通脹水平居高不下,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原有供需循環受到干擾甚至被阻斷。從國內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受制于外部環境影響,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社會風險點增多。從全市看,全市經濟持續受到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產業鏈供應鏈受阻、能源短缺等多重因素制約,經濟仍處于恢復性增長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我區看,當前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新產業集聚成群、科技創新示范引領、城鄉區域平衡發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
在看到經濟運行中風險挑戰上升的同時,更要看到我區發展面臨的諸多機遇。一是戰略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緊密關系我區發展的重大舉措,市委六屆二次全會對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作出部署,這些將極大激發全區上下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政策機遇。中央對擴大內需、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作出明確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財政、貨幣、產業、科技、社會五大含金量高、惠及面廣的宏觀政策,國際生物城新納入主城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名片,市政府“量身定制”支持國際生物城發展若干措施,這些將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三是市場機遇。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我區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正常,市場預期逐步好轉,被疫情抑制的潛在市場需求正逐步恢復,這些將激發我區投資消費需求。
(二)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市委、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入落實市委“一號工程”,著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提振信心,持續擴大內需,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主要發展目標
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總體上繼續沿用2022年指標體系,按照市委六屆二次全會和區委十四屆四次全會精神,進一步優化完善,共38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5項、預期性指標33項(具體情況詳見附件2)。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爭取實現更好結果,是根據中央、市委和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與全市目標相銜接、與我區“十四五”規劃目標相協調,兼顧需要與可能、長期與短期、速度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按照“跳一跳、夠得著”和“咬咬牙、會更好”的原則確定的。
(四)重大項目安排
2023年區級重點建設項目135項,總投資約357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約333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政府資本類重點項目共計88項,年度計劃投資約190億元;社會資本類重點項目共計47項,年度計劃投資約143億元。
三、2023年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點工作
為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達到預期目標,2023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決策部署、區委工作要求,把穩住經濟大盤作為重大任務來抓,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下更大力氣穩工業、穩市場主體,做好全區“十四五”規劃中期評估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切實減負擔添活力,提振市場主體發展信心。改善企業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是我區跑出經濟恢復提振“加速度”的關鍵。要聚焦區內市場主體急需,及時出臺扶持政策,靠前發力、精準滴灌,全力抓好助企紓困、融資輸血、服務保障等工作,促進經濟社會較快恢復發展。
1.做好疫情防控平穩過渡和順利轉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圍繞保健康、防重癥、強能力、控風險,落實落細“乙類乙管”各項措施,做好重點人群重點部位防控,抓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補齊農村防疫短板,完善分級診療方案,加快推動醫療資源向農村下沉,確保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和社會秩序穩定,確保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2.推動市場主體盡快恢復發展。扎實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出臺的紓解廣大個體工商戶和中小微企業問題的12條措施和“政策包”。通過調查問卷、專題座談會等形式充分了解政策實施效果和我區企業的急難愁盼,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研究我區發展政策舉措,制定政策清單,按照企業所屬產業、行業等“一企一策”“一對一”送政策。運用好“巴巴實”企業服務云平臺為在區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抓好助企紓困政策措施跟蹤督促落實。持續儲備、適時出臺適配在區企業的惠企措施,進一步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3.支持各類群體創業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在重點工程中全面推廣實施以工代賑。加大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創業和靈活就業。落實惠企援企政策,支持市場主體穩定和擴大崗位,促進農民工、脫貧戶、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充分就業。立足巴南職教優勢,落實好“巴渝工匠”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程,解決好“結構性”就業難題。優化“一庫四聯盟”和就業預警監測體系,提升“巴巴實”平臺“人才招聘”功能,用大數據配置人力資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42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
(二)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質效。圍繞重點產業鏈鍛長板、補短板,大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升級、智能化轉型、綠色化發展,持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規模,做強做優現代高效農業,堅定不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1.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提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以重慶國際生物城為主要載體,完善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做強智飛生物為龍頭的生物醫藥核心支柱產業,引入佰富醫療,建立中藥制劑生產基地,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二是提質高端裝備產業發展。以重慶鈴耀為龍頭,帶動全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大江系等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壯大新能源汽摩零部件產業。依托宗申航空發動機、宗申通機、理工清研、美利信等區內重點企業,積極發展航天航空、農機裝備、壓鑄等裝備產業。三是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開展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和數字化裝備普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引導更多企業向智能化轉型,持續打造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持續推進“燈塔工廠”“一鏈一網一平臺”揭榜單位項目推進,爭取項目早日建成發揮效應。四是加快消費品工業補鏈成群。深入實施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推進消費品工業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引導消費品工業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動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
2.加速發展數字經濟。一是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以工業領域為突破口,構筑“產業大腦+智能制造單元+一鏈一網一平臺+數字化示范園區”多層次立體式的數字化轉型新體系,以數字平臺為載體、以數字化管理為基礎、以運營服務為主線,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結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高效協同。二是優化完善“芯屏端核網”全產業鏈、“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實現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經濟社會的高效協同,形成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數字經濟運行系統,努力打造數字變革高地。三是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開展上云賦能,推進現代建筑交易和大數據產業園落地,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以數智產業園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為核心,廣泛接入企業節點,加快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四是推進應用場景開放。依托“滿天星”行動計劃,鼓勵區內軟件企業“揭榜掛帥”應用場景項目建設,培育一批研發能力強、成長性好的軟件企業。發揮京東電商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積極探索打造商貿場所數字化場景。2023年,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速10%以上,初步實現數據要素賦能、生產生活轉型。
3.提質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性發展。引入樹蘭醫療、華卓科技、寧遠科技等企業,推動精準健康醫療產業發展。加快25家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打造巴南養老品牌。做強鎧恩國際汽車城、西部國際汽車城,打造宗申金藍灣、融匯半島發展機車特色街區,壯大商貿業發展。做強“古鎮”“溫泉”“巴縣老院子”“美麗鄉村”品牌,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增效。推動托育、家政、體育等行業補短板上水平。二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支持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平臺經濟,推動金融、商貿、法律咨詢等高端服務和科技服務、檢驗檢測認證、專業中介服務、會展服務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達到6%。
4.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依托重慶公路物流基地,高標準打造國際農產品加工園,積極發展以火鍋食材、功能性保健食品、進出口農產品加工和預制菜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二是推動農旅融合發展。串珠成鏈白象山沿線611原鄉藝術園、“三醫康養”、“月兒彎彎”、定心茶園等景點,優化提升惠民漁種場、智慧糧油基地,實現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打造圣燈山石斛、姜家進城盆栽、豐盛旅游產品等庭院經濟。三是持續推進品牌建設。打造具有巴南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引導農業企業打造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特質農品、重慶名牌農產品等市級以上農業品牌,新認證綠色農產品10個、續展產品25個。四是強化農業科技賦能。深化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戰略合作,持續優化“耘間·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推廣異位發酵床豬糞秸稈處理技術,構建西南濕熱區優勢土著微生物研制中心,謀劃建設魚菜共生數字工廠、東溫泉有機肥廠等項目,構建綠色種養循環模式。
(三)堅持創新驅動引領,以科技創新為發展賦能。動態優化完善科技創新承載區空間布局,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發揮政府的引導、促進和保障作用,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讓科技創新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1.建好科技創新平臺。一是著力發展科技創新“大平臺”。構建“一區五城”科技創新承載區,加快推進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四方新材綠色研究院、智慧農機研究院等一批企業創新中心建設,建好重慶國際生物城科技創新“主平臺”,推動“七個聯合重點工作任務清單”落細落實。二是提質建設環重慶理工大創新創業“生態圈”。提檔升級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全面建成“一圈帶多圈”“一校帶多校”體系,著力打造“產城學”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基地。編制出臺全區《高質量建設孵化載體建設實施方案》,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孵化全鏈條,力爭到2023年底,建成孵化載體總面積15萬平方米以上,聚集孵化企業和創業團隊1200個以上,孵化培育科技型企業180家以上。
2.培育科技創新主體。一是開展科技型企業梯隊培育,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科創板上市企業培育庫,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2023年,力爭市級科技型企業突破5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80家。二是引導企業核心技術攻關,充分發揮智飛、惠科、宗申等龍頭企業“鏈主”和示范引領支撐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與創新突破。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共性基礎技術和新產品的產業技術攻關,積極開展市區聯動重大科技專項和“揭榜掛帥”科技專項,全方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爭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0%以上。
3.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適時完善出臺《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并落地落實。引育創建優質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積極培育科技服務市場,加大政府購買科技服務力度。用好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預計累計放貸超3.3億元。舉辦好“賦能杯”科技創新大賽、開展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營造濃厚氛圍。二是集聚創新人才。貫徹落實《巴南區“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工作清單》,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便利。持續打造“百萬英才興重慶—‘巴’方來才‘南’得有你”引才品牌,開展博士渝行周、生物醫藥專場、重大招商項目等系列引才活動,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600人以上。鼓勵企業通過全職招聘、柔性引才、博士后流動站等形式招引科技人才。
(四)唱好成渝“雙城記”,化戰略機遇為發展動能。牢牢把握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使命、重大機遇,搶占先機將重大戰略勢能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1.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一是提升通道效能。深化南向開放,提升跨境公路班車運輸效率和貨源組織能力,穩步提升班車運量規模,更好帶動與南向通道重要節點城市經貿合作。二是做大開放經濟。穩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落實落細出口信保、進口貼息、國際服務貿易等政策,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推行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增強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能力,實現進出口額130億元。三是做強物流基地。壯大京東產業集群,加快新發地一期投用,推進東盟貿易服務總部基地建設。積極申報創建國家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國家示范物流園、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實現交易額1100億元,公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完成進出區貨值70億元以上。
2.扎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是聚焦統籌目標引領。把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總牽引,對標對表全市“十項行動”和重點任務清單,結合我區區位優勢、產業發展,細化工作舉措,實現城市能級、基礎設施能級、產業能級、改革開放能級、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和生活品質能級大幅躍升。二是聚焦重點任務落實。以加快重慶國際生物城創新中心、東盟國際食品產業園、騰龍5G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全區規劃編制、城市建設、招商引資、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實現重點項目加速實施、重大政策抓緊出臺、重大改革扎實推進,重大平臺加快建設。三是聚焦成渝相向發展。推動重慶國際生物城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醫學城合作,建立常態化互訪交流機制。與溫江區在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資源要素、核心技術攻關、關鍵人才引進、科研成果轉化、投融資模式、管理機制、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加強協同發展和共建共享,共同爭取國家產業政策和國家級要素平臺落地。
3.做好“一區兩群”對口協同發展。一是建立完善對接協調機制。推動巴南與豐都縣黨政代表團互訪交流,進一步深化協同合作,實現兩地共建共進。二是協力推進合作任務落地落實。重點抓好協同招商引資和產業鏈供應鏈協作聯動,在組建協同招商專班、搭建招商協作平臺、共推招商引資項目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五)持續促進擴大內需,夯實經濟發展支撐。擴大內需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出臺《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
1.持續強化招商引資。用好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謀劃儲備和引進落地一批牽引性強、可持續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一對一”做好重點項目的服務幫辦、要素保障,推動項目盡快簽約落地、建成投產。用好用活招商閑置資源,清理一批“僵尸”企業,吸引市內外企業通過重組、收購、租賃等形式新建投資項目,強化“二次招商”,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
2.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扎實開展抓項目促投資專項行動,強化“在建、新開工、前期”三張項目清單管理,持續創新多種投融資模式,積極向上爭資引項,推行“市場融資、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三張資金保障清單管理。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推進系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進完工鈞本機電、美利信5G通信基站和車載結構件等項目,加快建設美心集團智能門窗制造基地、新發地東盟國際食品產業園、美萊德P3實驗室、蕾明視康眼用制品生產基地、博唯生物預防性重組蛋白疫苗產業化項目等項目,盡早開工奇芯光電、普康醫藥產業化基地、科瑞制藥智能化建設等項目。全面實現固定資產投資650億元以上,工業投資增長12%以上。
專欄1: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公路路網。配合加快建設渝湘復線高速、渝赤敘高速等重點交通項目,完善全區高速公路網;加快建成“四好農村路”110公里,干線公路30公里,提高內暢路網水平。 暢通鐵路路網。全力助推渝萬高鐵、渝湘高鐵、渝昆高鐵聯絡線項目等交通“大動脈”建設,提升外聯通行能力。 完善軌道鐵路。提速推進軌道交通24號線、27號線、18號線建設。加快市郊鐵路南川線、綦萬線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啟動建設。 完善水利能源設施。加快推進觀景口水庫工程掃尾工作;全力推進高洞子水庫供水工程建設;持續推進七星水庫前期工作;配合市級開展藻渡水庫工程、渝南水資源配置工程的相關工作。完成巴南區長江佛耳巖段防洪護岸綜合整治工程(二期)前期工作并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界石數智產業園區調節池等供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全力推進巴南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完成《巴南區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建設方案》編制,并實質性啟動和完成一批城鄉飲水項目,特別是城鎮管網延伸部分,使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升到93.5%,全區農村供水工程減少到185處。完成立丹大廈、群樂佳苑、曼哈頓半山壹號、昌福盛景酈城4個小區供電設施改造。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新燕尾山隧道、渝黔復線高速公路連接道、李家沱復線橋南引道、渝南大道D段南段骨架道路建設,開工鹿角隧道、鹿角隧道東延伸段、茶惠大道,提升交通互聯互通水平。開工建設縱一路、東側集散通道、國際生物城土地垴路南段C段等城市道路,打通建新村K11-1地塊東側市政道路等斷頭路。持續推進木洞移民幫扶安置區公共停車場、魚胡路口停車場建設??焖偻七M萬達旭輝人行天橋建設。啟動金竹污水處理廠建設。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完成15億元,扎實推進全區5G網絡建設,計劃全年新建5G基站100個,全區累計建成5G基站超3700個,積極推進騰龍5G產業園、巴南區感知體系服務項目、智睿醫藥產業園智翔金泰項目等新型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 |
3.持續釋放消費潛力。積極融入全市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圍繞文體消費、全域旅游、農村電商等領域,持續培育和擴大消費熱點。提檔升級龍洲灣商圈、華熙LIVE·魚洞、西流沱等商圈建設。通過“巴實游”平臺發放文旅惠民消費券,適當增加消費信貸,滿足以改善民生為導向的消費需求。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消費,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費,大力推進“古鎮、溫泉、巴縣老院子、美麗鄉村”文旅品牌工程,做熱本地游、短途游、近郊游等旅游服務市場。
專欄2: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推進重大文旅項目建設。一是打造“古鎮”品牌。木洞一鎮兩島推進木洞長江文化公園建設、河街節點提升及商業氛圍營造,中壩島萬壽宮等文物建筑保護修繕等。豐盛古鎮聯合東溫泉打造古鎮微度假第一品牌,創建國家旅游度假區。二是打造“溫泉”品牌。東溫泉推進熱洞等重點片區節點工程及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打造世界溫泉名鎮。南溫泉引進專業運營團隊及強IP資源,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三是打造“巴縣老院子”品牌。開展一批具有打造“巴縣老院子”文旅品牌項目潛力的前期工作,完成首批“巴縣老院子”文旅品牌項目的授牌。四是打造“美麗鄉村”品牌。以巴渝文化為靈魂,以旅游活動為載體,以傳統特色文旅資源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為核心,將天星寺、惠民、二圣打造成為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區。 推進農業服務鄉村振興。立足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生態優勢,持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在推動全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是完成1萬畝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提升改造。二是依法依規運用好“四權退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試點政策紅利收儲掌控集體經營性資產,通過導入產業資金撬動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資產。三是大力發展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推動“種植—加工—物流—銷售”農業全產業鏈縱向融合,打造集“生產+加工+科技”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四是搭建智慧農機、農機社會化服務線上平臺。五是增強水資源綜合利用,在保障城鄉供水的基礎上,穩步做大水庫養魚、景觀水體等水面經濟規模。 推進旅游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圍繞木洞、豐盛、東溫泉、南溫泉等重點區域,提質提速推動片區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豐盛古鎮傳統風貌街區道路、木洞傳統風貌區保障房工程、銅鑼山登山健身步道等項目建成投用;界石海棠地塊周邊市政道路工程東區一期、圣燈山片區景區老場鎮道路等項目開工建設。 著力提升景區品質。持續提高國家A級旅游景區在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景區預約制實施、環境衛生、垃圾分類、禁限塑、資源環境保護、講解服務、門票價格、誠信經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服務質量。 |
(六)推進城鄉提質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發展環境。城市更新是發展的最強動力,鄉村振興是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作為中心城區,我區有百分之九十地區是農村,最有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最有條件推動現代農業、最有條件建設農業強區。
1.著力提升城市品質。一是實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動。編制《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動計劃》,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施恒安老廠等一批城市更新試點示范項目,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備和品質提升。建立城市更新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工作,實現“圍繞土地做房產”到“圍繞產業做資產”的轉變。二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借力城市大管家項目面向創文鞏衛靶向發力,探索制定城市管理行業新標準。全面運行區智慧城市管理服務平臺,規劃建設適合巴南特色亮點的智慧場景,力爭在2023年實現人、車、事、物智慧化管理覆蓋,實現城市治理“一網統管”,城市安全“一屏通覽”,融合調度“一鍵聯動”,便民惠民“一端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是持續推進五大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強鎮帶村”,突出“一鎮一特色”,爭創東溫泉市級特色小鎮,通過完善建設方案,大力實施產業深度融合、品牌培育壯大、基礎設施建設、場鎮形態靚化、服務體系完善等重點工程,全面推進項目建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突出科技興農,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打造市級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創建“雙高”農業示范區。二是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制度機制,確保脫貧戶、監測戶穩定增收。
3.加快城鄉融合發展。一是深化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開展城市人才入鄉封閉試點,推進農村權益退出改革,促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現突破。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臺,建立合作平臺各方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修訂進一步放開放寬城鎮落戶政策,落實醫共體“三通”建設工作,探索敬老院委托運營管理,構建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完成木洞、圣燈山、惠民、姜家等強鎮帶村項目,提升場鎮的經濟功能和公共服務等功能。按照集中資金合力攻關的思路,積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壯大集體經濟。二是建成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全區級平臺公司、鎮街服務站、村服務網點三級服務體系,推動農村土地、閑置農房等進場流轉交易,盤活農村閑置資源。2023年消除經濟薄弱村,力爭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70%以上。
(七)著力深化改革優化服務,構建親商安商營商環境。提振經濟關鍵靠市場主體,我區是民營經濟傳統大區,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
1.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圍繞市場準入準營便捷化、企業辦事陽光高效化、投資發展透明可預期等目標,著力提升政務服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和要素保障環境。積極探索智能審批服務,深化“一網通辦”“一窗綜辦”改革,優化“一網、一門、一次”服務,提升“巴實辦”政務服務品牌力,用政府的服務效率換取企業的發展效益。持續推進極簡審批,加強服務企業和群眾的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辦”,開展“減證便民”行動,推進“一業一證(照)”“證照分離”“照后減證”等改革事項提效擴面,最大程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市場主體競爭力倍增。健全完善政府采購、招投標制度,打造陽光智慧交易平臺,強化全流程綜合監管,有效提升透明度,增強公信力。健全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系機制,落實企業首接首訪負責制,實施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大力培育創新型民營企業,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構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和依法誠信的新型政商關系。
2.著力推動數字化變革。大力建設數字政府,加快推廣運用“渝快辦”巴南智慧專區、政務服務微信公眾號和“渝快政”協同辦公平臺,推動政府管理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培育數字社會,聚焦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公共衛生領域,積極推廣基層智慧治理平臺,加大數字場景應用。落實好數據管理體制機制和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
3.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持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持續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新增“三變”改革村20個以上,全區開展農村“三變”改革村總數達到80個以上。出臺《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試行)》,做好對村可交易土地、房屋等資源的摸底調查工作。密切跟蹤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市級方案審批情況,力爭改革試點工作在我區先行先試。
(八)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本底。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協同發力、產業轉型與固碳擴綠一體推進,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1.穩妥推進“雙碳”工作。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綠色發展行動,推動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依托獲批全國首個全域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明確目標、細化任務、強化協同,盡快找到關鍵突破口、重要抓手,形成一批有辨識度、有影響力的成果經驗,為全市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緊盯巴南“十四五”能源消費基本面,提升節能降碳、工業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水平、綠色服務“五項能力”建設,穩妥推進節能降碳;優化“雙碳”背景下綠色發展政策措施,推動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實施一批光伏儲能、余熱余壓利用、污水循環利用等綠色化項目;持續推進綠色制造示范體系和平臺建設,以節能節水、綠色示范標桿創建為抓手,打造一批綠色示范標桿企業、低碳(近零碳)園區、水效領跑園區等平臺載體。積極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宏觀機制在巴南先試先行。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交通、揚塵、工業、生活污染控制行動,持續推進“清水綠岸”“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4天以上。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深入實施國土綠化提升、“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工程,啟動10萬畝儲備林項目試點,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對全區近500公里的禁捕水域持續開展常態化執法監管(其中長江干流68公里,其他支流424公里)。探索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落實更加精準化、差異化生態保護補償措施。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
專欄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鞏固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持續推動一品河、黃溪河“清水綠岸”治理提升項目建設。加快污水管網建設,推動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管網建設。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全面落實《重慶市河長制條例》,壓緊壓實“一河一長”。按市級要求開展工業園區污染治理相關行動,完善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和在線監測監控設施,確保安全穩定運行。嚴格落實養殖“三區”(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管理。加強船舶“收集—接收—轉運—處置”全過程監管,推動船舶“零排放”。鞏固完善河道管理范圍劃定成果。全面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措施,加強長江重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全面保障飲用水,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專項行動,確保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95%及以上。不斷強化陸域水域污染協同治理,實施花溪河綜合整治工程。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污染,加大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按相關要求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強化應急響應污染企業分級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完成1家企業VOCs治理。推廣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產品。推進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持續推動老舊車淘汰。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水路運輸,提高鐵路貨運量占比和水路貨運量。推動1200總噸及以上干散貨船和多用途船的改造工作。持續推行“紅黃綠”名單分級管控制度,強化文明施工規范管理和揚塵精細化管控。建設(鞏固)揚塵控制示范工地20個。建設(鞏固)揚塵控制示范道路40條。持續推進“坡坎崖灘”綠化美化。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持續鞏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成果。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扎實推進農村戶廁改造,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深入實施農膜回收和無害化處理行動。嚴格落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推進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依法落實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開展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持續實施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積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無廢城市”合作機制。認真落實國家和市級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要求。加強危險廢物信息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所有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和醫療污水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 |
(九)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持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施惠民暖心優服行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低保擴圍增效和臨時救助力度,落實共同富裕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讓群眾得到實惠、看到變化、見到成效。
1.著力促進居民收入增加。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實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動建立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優化落實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政策,支持事業單位對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一事一議”制定薪酬方案,鼓勵實行年薪制、項目工資、協議工資等靈活多樣分類方式。落實以義務教育教師為主體的基層單位工資待遇保障機制。進一步落實完善醫務人員以及疫情防控相關人員的激勵保障,推動更多群體跨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
2.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持續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辦學條件,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持續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素養。持續深化教育改革,鞏固“雙減”成果,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縱深推進教育“六大工程”,加快建設教育強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是推進健康巴南建設。以“健康共同體”為抓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完善和提升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醫療服務體系。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動區中醫院創建三甲中醫綜合醫院。申報創建國家衛生鎮1個,建設市區級健康細胞50個,打造市級健康企業2個。深入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有效遏制職業病發生。搭建數字賦能基礎底座,實施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項目,推動智慧醫院、互聯網醫院建設。穩妥有序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三是推動文化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四大文旅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巴實游”智慧文旅綜合平臺,開展文旅惠民活動,積極承辦市級文化旅游活動、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惠民消費季等節會活動。創新打造一批旅閱書房、城市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推動書香巴南建設。 ????
專欄4: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按照《重慶市關于“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精神,制定《重慶市巴南區關于〈“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分類、有序推進2023年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和完成。 加快教育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建設濱江路學校、界石二小、跳石中學、云篆山公租房二小、鹿角學校小學部、界石S分區小學等6所學校。 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推進落實教師隊伍素質提升行動大樹計劃,開展師德問題專項治理,開展“巴南好老師”選-訓-賽-講”系統活動,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評價機制,開展“讀書計劃”、新教師“跟崗計劃”、“1631”人才培養計劃,推進29個名師工作室建設,引進優秀教師30人,構建大樹計劃督導評價體系。推進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動態調整部分學校編制,招聘新教師320人,交流教師占應交流教師比例和優質師資交流比例均不低于20%。 加快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完善教育評價專家庫建設,建立督學準入退出機制、經常性督導工作創新機制、整改問責機制。推進成立區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持續跟進學校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工作,提煉經驗并在全區推廣。將教育評價改革禁止事項納入責任督學掛牌督導任務清單,督查學校執行情況,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予以督促糾正。推廣使用教育督導信息化平臺。 |
?
專欄5: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完善醫療衛生設施。竣工投用區中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改建工程;開工建設區中西醫結合眼科醫院業務配套用房改擴建工程;全面推動區疾控中心整體遷建工程,完成工程量的80%;持續推進重慶市第七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重慶市護士學校整體遷建項目、區第二人民醫院遷建鹿角新城工程、區第三人民醫院遷建工程、區第四人民醫院康復綜合大樓工程、接龍鎮中心衛生院整體遷建項目區等工程的前期工作,達到開工條件。 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一是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以三甲疾控創建為抓手,推進區級重點學科建設,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二是全區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設立公共衛生科,加強公共衛生職能職責管理。三是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全市專項招聘、重慶英才大會事業單位考核招聘等招錄120名緊缺在編人才,繼續全職或柔性引進一批衛生健康領域人才來區服務;加大博士后進站力度,力爭引進2-3名博士后研究人員進站;加強高端人才項目培育,計劃申報區“菁英計劃”和重慶英才計劃各15名,申報重慶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4名、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工作室1個,積極推薦重慶市優秀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重慶市區域醫學頭雁人才各5名。 加快推進醫療資源提質擴容。構建有序就醫格局:集中力量支持市級重點???、區域臨床專病中心建設。實施基層補短板,加快龍洲灣、蓮花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獨立運行。繼續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縣聘鄉用”“鄉聘村用”改革。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巴南醫院、重慶理工大學中心醫院兩家院校合作單位,全面提升“醫、教、研”融合發展,力爭在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精準醫療方面打造示范樣板。以考核促發展,區內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部納入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加快推動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提檔升級。 |
3.著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城鄉低保、特困供養人員動態管理工作,確保城鄉低保、特困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大臨時救助力度,特別是抓好因疫情影響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落實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和措施,解決困難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困難,切實兜住民生底線,應救盡救。二是持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深入推進全民參保、擴面提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7%以上。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同步調增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落實困難人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代繳政策。優化社保經辦服務,拓寬“社郵”“社銀”合作渠道。持續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大力弘揚英烈精神,全面做好新時代雙擁工作。
(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決筑牢安全穩定防線。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盯重點領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牢牢把握安全發展主動權,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1.維護政治安全。一是建立健全維護國家政治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處置等閉環管控機制,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二是加強網絡輿情巡查導控,強化線上線下協同處置,第一時間應對網上熱點問題,堅決防止負面輿情發酵升溫、蔓延失控,堅決防止一般輿情發展為重大輿情,堅決防止線下輿情發展為網上重大輿情。三是加強敏感節點和重大政治活動期間維護國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領域風險隱患。加強重點人員管控,堅決防止進京非訪、到市群訪,對非法活動挑頭者堅決依法打擊處理。
2.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風險。一是有效化解房地產領域風險。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房地產行業保持健康發展。二是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切實維護好金融穩定。三是加強政府債務風險預判和重大風險管理,規范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3.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一是開展安全專項整治。以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建設為指引,以“控較大事故、防較大災害”為目標,深化開展建設施工、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工商貿、文旅、消防、特種設備、自然災害等重點行業領域“9+N”專項整治。二是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持續筑牢清晰嚴密的責任體系,健全各領域生產安全隱患動態識別、清單式閉環處置機制,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風險。三是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狠抓森林防滅火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計劃具體清單任務落實,推進區域協作聯動中心標準化建設和“智慧應急”數字化建設,推進防汛抗旱、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體系建設,夯實防災減災救災基層基礎,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4.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一是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定期召開基層治理聯席會議,統籌推進基層治理工作。二是結合全區數字化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研發綜治系統基礎信息動態更新、視頻監控巡屏、會議系統管理、重點人員管控、網格員軌跡追蹤等數字云圖。推進家園在線系統與綜治業務系統的關聯融通。